第十九周阅读推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创造新的东西”。建党90余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从提出到现实的展开,最重要有两个阶段: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时期(1921—1956年)。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毛泽东。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时期(改革开放的3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奠定了历史新起点。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最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陈金龙等著
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D092.5/7484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
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近十年,所希望的渐渐都落空……”在大家都很迷茫的年代,各种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成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各种各样的“主义”寄托着各色各样的信仰,展示了当世界各种主要思潮,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寻找信仰的同时形成了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比较与选择的机会。时光迁移,潮来潮去,五四前后搬
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中中扎根于中国社会,掀开了历史的另一页。
从戊戌变法仿效日本、辛亥革命仿效美国到五四之后仿效苏俄,表现了每个时期先进中国人的选择,二者三个历史时期又构成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环节,因此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而辛亥革命所设计和构筑的资产积极民主共和国,反映了七十年社会经济变化中蕴积起来的富国强兵、大昌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这种要求代表了历史嬗进过程中一个应该有的阶段。中国的历史选择了马克主义,但历史阶段是不可超越的,历史的矛盾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实际中国化。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为改造中国社会,这些社会思潮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激荡、相互借鉴、互为影响,使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从中选择,从中受益,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生根开花,并且为成为中国共产党改造中国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书遵循历史研究的方法,以史料为基础,回到各种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遇、交锋、采借的历史场景进行分析和论述;力求关切现实,通过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说明当代如何应对各种社会思潮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道路的奠基与开创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程中原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索书号:D616/2657

中国道路如何形成?其内涵、本质是什么?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对外关系上有何独特表现?它与西方的道路有哪些不同?本书从1956年至1982年就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创、发展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对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和关键事件作了详细的再现和分析,理清了道路发展的历史逻辑,廓清了思想上的迷雾。本书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系统、清晰地认识中国道路奠基于毛泽东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开创和发展于邓小平时代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自觉将自己的梦与民族的梦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力量:迈向未来的中国道路和战略》人民论坛杂志社编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索书号:D616/8734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绘就了经济总量高位跃升的“中国轨迹”;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创造了不断保障
改善民生的“中国奇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写下了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答卷”。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发展道路如何契合经济社会转型?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理论体系如何保持与时俱进?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各项制度如何支撑社会发展?......本书从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大国经济结构与优化、政治体制改革、改善民生以加强社会建设等方面,集结了李君如、高尚全、张维为、胡鞍钢、刘国光、张燕生、迟福林、毛寿龙、齐勇锋、龚维斌等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进行了全面阐发,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的重大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