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周阅读推荐:国士无双,致敬23位"两弹一星"元勋。11月17日,"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病逝,23位"两弹一星"元勋自此仅余4位在世的。王希季、于敏、周光召、孙家栋、程开甲、任新民、陈能宽、屠守锷、黄维禄、王大珩、朱光亚、钱学森、吴自良、彭桓武、杨嘉墀、陈芳允、王淦昌、钱三强、邓稼先、钱骥、郭永怀、赵九章、姚桐斌,挺起这个大国和民族脊梁的每一位英雄,愿你铭记。
《中国原子弹的制造》(美)约翰.W.刘易斯、薛理泰[编著] 李丁[译]
原子能出版社 索书号:TJ9-51/1=2:2
本书是由斯坦福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斯坦福大学中国政治问题教授约翰·威尔逊·刘易斯和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军备控制研究中心薛理泰先生共同撰写的。该书通过引证大量的资料介绍了从中国领导人决定制造核武器到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历史过程;比较了中国的核计划与其它国家的核计划;追述了50年代和60年代初美国的对华政策和军事行动;分析了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武器装备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中国在当时形势下发展原子弹、氢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作为一个刚从战争中恢复过来的国家,其研究、技术、生产条件都十分落后,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发达国家依赖雄厚的科学、工业基础才得以获得的“建造原子弹”的这一尖端科学技术成就。这一成就使作者颇为惊讶,也大受感动。作者以大量篇幅通过中外技术发展的对比描述了中国核事业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高度赞扬了中国核事业建设者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献身精神和聪明才智。作者对我国核计划管理体制和其它国家的核计划管理体制进行了对比分析,还对由15人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二机部等部门的机构、指导原则、工作方式、’工作效率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原子弹调查》 梁东元著
解放军出版社 索书号:I253.2/8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什么都知道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很多故事,我们都知道它发生了,却并不知道它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会发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这个耀眼的瞬间立刻震撼了全世界。
作家梁东元通过多年寻访调查,根据数百名科学家、组织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口述,以及档案资料,撰写了《原子弹调查》一书,全面讲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从决策到制造整个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该书日前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在文体上,作者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品尽量保持了亲历者集体记忆的原生态和当事人回望口述的枝蔓感举重若轻,文笔冷峻,境界深远,文学性与史料性相得益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纪实力作。
《走出地球村》 李鸣生著
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I253.6/4062

本书分三部分,内容包括:故国天梦、鬼火人情、大漠长歌,介绍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始末。
这是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一部书写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上天全过程的长篇纪实文学。被誉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的李鸣生以发射塔下15个岁月的生命体验和全国各地的艰辛采访,首次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了生动形象的披露,客观、翔实地记述了在“文革”非常岁月里中国航天专家们忍辱负重、跋涉太空的悲壮历程;同时对那个特殊年代的专家们为了国家强盛,敢于走出地球、探索文明宇宙的心路历程与不幸命运作了深刻的反思。此书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在科技界和广大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